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朱立挺 | 西大街的美食记忆

[复制链接]
淑雅 发表于 2017-10-25 19: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大街500.jpg
自从西大街被改造后,对他的记忆就越来越模糊了。还好有能记住的老人在,还有一些改造后残存下的遗迹可以告诉我们西大街往日的故事。
西大街的历史很长啦,所处的地方在隋朝时是皇城中心大街第四横街西段,唐朝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和六部设于东段北侧今鼓楼两侧并有秘书省、太常寺、左军领卫、右军领卫、唐朝主管外交的鸿胪寺和接待外宾的鸿胪客馆也在附近。
西大街的叫法还得从明朝说起,始用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位于钟楼以西,东起钟楼,西至西门(安定门),长1950米,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的四条大街之一。钟楼西北侧就是鼓楼,鼓楼北就是回民坊。街中段是都城隍庙,街西口就是明城墙西门,也叫安定门,安定二字意为“西部边疆安泰康定”。
从命名之日起至今,西大街都是古城一条最繁华的商业街。两公里长的西大街成为远近闻名的匾牌、戏装道具、小百货等商品的集散地,从事这些行业的商铺竟有526户之多,城隍庙商场更是成为当时人们进城必去的地方之一。
虽然布满商铺,但一点都不显得过于商业化。儿时的西大街,道路两旁上种了许多的槐树,老长安的百姓习惯叫它槐街。槐树是西安的市树,至今到处可见,每到槐树开花时,香飘满城。看看城隍庙,转转回民坊,穿过竹笆市,再到南院门,一路走过去,老屋老景。
西大街上商铺多,好吃的餐馆更多。一排排商业店铺,门脸不大,但极有吸引力。德发长饺子馆,创建于1936年,各种的馅儿,一包包油,口口生香;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始建于1920年,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馍筋光滑、香气四溢,清香爽口。六七时年代,肉少油水少,人们都好这口。熟悉的客人,都是自己带鸡蛋来,甚至带粉丝,豆腐干之类。传统上,牛羊肉泡馍是早餐,来吃的都是老西安,一大早这来不光是吃,主要是谝闲传,遛鸟等。完全是老西安的做派,人情交流的享受。现在没人有这份闲情逸志了;回坊上,吃的就多了。尤其早市非常繁荣,油条、豆浆、豆腐脑,经典早饭。甑糕、粽子用荷叶包裹,热汽腾腾,好吃太太。吃的人也不讲究,有坐、有蹲、有蹴、有站,急匆匆的样子。卖烧鸡的要到晚上,标准配置是一副折叠木架子,一盏电石灯,隔上一会,喊一句:五香烧鸡!旁边往往有卖油茶的,一个用棉布包裹的大铜壶,里面是芝麻杏仁的,滚烫滚烫的。文革期间,这些吃食和小摊都没了。如今却比往日更盛了,而且任何吃食都不分早晚了,想吃就有;广济街有“辇止坡”,老童家腊牛羊肉铺,也是一家老店,相传慈禧西逃到过此地,闻香止辇,从此这家店名声大震;桥梓口最让人怀念的是“大麻子”, 黑牌匾写着“王大麻子馄饨”,是一家地道的汉食餐馆。鸡丝馄饨味道浓郁,皮薄馅多,汤是真正鸡汤调制而成,每碗馄饨上来后,碗上面总放有一些鸡丝。除了馄饨,还卖包子。一碗馄饨,一笼包子,吃的喔喔吔吔。
西安西大街.jpg
记忆总是最美好的。如今的西大街,路宽了,民国范的建筑消失了,苏式建筑没了,六七十年代的简易楼也看不见了,房屋新了,一整块的唐风直入眼帘。建筑在改变,居民在变迁,只有老西安的那股气质没有变。
老餐馆没了,新餐馆却多了。从钟楼到西门,沿路两旁,随便拐进一个巷子,都有让你惊喜的餐馆。美食一家挨一家,除了地道的老西安吃食,外地的美食也有不少落户在西大街上,新疆、四川、湖南、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风味餐馆也是近十年来非常熟悉的面孔。仅一条街,上千家的大小馆子真可以让西安担得“美食天堂”这个民间赞誉。站在西门城墙上,俯瞰整条西大街,每个商铺,每个餐馆,都是一块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说历史和文化,不是要抱残守缺,而是要放眼未来。运用好美食这个载体,将西安的文化融入其中,传播出去。十年、二十年之后,西安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想,味道不会变太远,顶多,从钟楼到西门这么短吧。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教授,陕菜网董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