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自史前至周秦汉唐,日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礼”“和”“雅”。《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社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载体有很多,饮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款。中华文化壮大的过程,就是饮食文化壮大的过程,也是农耕民族用“礼”提升文明的过程,也是对落后文明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饮食的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人自古注重“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以及餐饮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的美味佳肴都“食出有门”。如以味道治国的合阳人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才有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孔子的《论语》中有“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时至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陕西的菜,与陕西的历史一样长久。而且古人通过吃饭发现了文化,制定了规矩,创造了人与人交往的方法,也从中找到了乐趣。通俗地说,这就是“礼 ”“和”“雅”。千百年来,正是将这三个宝物运用的炉火纯青,才使得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可以说,中国的“四大发明”还仅仅是物质上的,就已经具备推动世界的发展力量。而饮食与文字一样,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是精神层面的。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不断地同化、融合其他民族的习俗,不断壮大,就是用文字和饮食两大利器将文明传承。
大荔自古就是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安的东大门,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大荔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必定是经过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实践。文化、历史、经济、交通、地理、气候、农业、商业、民俗等都会对大荔饮食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大荔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一切都会对饮食文化的源起和发展以及形成产生影响。
1888年的8月,阎敬铭在四次提出退休申请后,终于得到朝廷批准,回到老家陕西大荔,确切的说,清朝那会他的故乡是被叫做朝邑的。过去大荔和朝邑是两个县,1958年因为三门峡水库,将两县合并成为现在的大荔县。
阎敬铭为官时把渭南人的耿直和倔强也一点都不含糊地用上了,因此在平匪患上立了大功,一生处理了不少贪官。但也固执地冤杀了黄崖寨的上千号良民,是他这辈子的污点。但在古代,有几个官员不枉杀良民的呢?总的来说,这老头还算是个好官。
百姓是善良的,故乡的人都记得他,因为阎敬铭退休回来为故里做了几件大好事。一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二是捐款修建义学,第三件就是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那个质量和功能以及设计都是一流的,至今仍沿用作为粮站,多少年了,古人是用心在做事。这么好的东西才是个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有点不重视哦。
在丰图义仓修建的一千多年前,大荔还有一座古粮仓,名为“永丰粮仓”,建于公元589年,南北朝对峙结束,隋统一全国,在沙苑建立了永丰粮仓,现仅存遗址。
《续朝邑县志》载:“唐高祖自河东引兵而西济河至朝邑,舍于长春宫,休甲养士,仍资永丰仓为用,后尝命太宗镇此。”《大荔县志》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诏永丰仓出十五万石米付同州,减时价十千粜于百姓。”
清乾隆年间,在大荔还建有三个粮仓,常平仓,乾隆5年增修,建廒14座,共70间,在府署东即旧州仓《大荔县志(熊)六卷》;常平南仓,康熙23年重修,廒房8座,计37间,朝邑儒学署南;常平西仓,乾隆5年建,廒房7座,计35间,朝邑城隍庙东偏。
一个地区,一个县修了这么多的粮仓,说明什么问题?一是当地农业发达,粮食产量大,经济富裕。二是说明大荔地位重要,是长安的后勤保障基地。充足的农副产品,一定会促进当地的饮食形成和发展。
|